云、貴高原年生2~3代,江蘇、浙江3~4代,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年生4代,福建、廣西及云南開遠(yuǎn)4—5代,廣東南部、臺灣6—8代。在溫帶以幼蟲在茭白、水稻等作物莖稈或根茬內(nèi)越冬,翌春老熟幼蟲在氣溫高于
云、貴高原年生2~3代,江蘇、浙江3~4代,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年生4代,福建、廣西及云南開遠(yuǎn)4—5代,廣東南部、臺灣6—8代。在溫帶以幼蟲在茭白、水稻等作物莖稈或根茬內(nèi)越冬,翌春老熟幼蟲在氣溫高于10℃時開始化蛹,15℃時羽化,越冬代成蟲把卵產(chǎn)在春玉米或田邊看麥娘、李氏禾等雜草葉鞘內(nèi)側(cè),幼蟲孵化后再轉(zhuǎn)移到鄰近邊行水稻上蛀入葉鞘內(nèi)取食,蛀入處可見紅褐色銹斑塊。3齡前常十幾頭群集在一起,把葉鞘內(nèi)層吃光,后鉆進(jìn)心部造成枯心。3齡后分散,為害田邊2~3墩稻苗,蛀孔距水面10~30cm,老熟時化蛹在葉鞘處。成蟲飛翔力強(qiáng),常棲息在株間,每雌可產(chǎn)卵240粒,卵歷期一代為12天,2、3代5~6天;幼蟲期一代約30天,二代28天,三代32天;蛹期10~15天。蘇南越冬代發(fā)生在4月中旬至6月上旬,**代6月下旬至7月下旬,二代7月下旬至10月中旬;寧波一帶越冬代在4月上旬至5月下旬發(fā)生,**代6月中旬至7月下旬,二代8月上旬至下旬,三代9月中旬至10月中旬;長沙、武漢越冬代發(fā)生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;江浙一帶**代幼蟲于5月中下旬盛發(fā),主要為害茭白,7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蟲期和8月下旬第三代幼蟲主要為害水稻,對茭白為害輕。茭白與水稻插花種植地區(qū),該蟲在兩寄主間轉(zhuǎn)移為害受害重。浙北、蘇南單季稻茭白區(qū),越冬代羽化后尚未栽植水稻,則集中為害茭白,尤其是田邊受害重。
【寄主植物】甘蔗、禾本科作物、蠶豆、油菜、棉花、蘆葦、水稻、玉米、高粱、麥、粟等。
【為害癥狀】基本同二化螟。幼蟲蛀入稻莖為害,也可造成枯梢、枯心苗、枯孕穗、白穗及蟲傷株。大螟為害的孔較大,有**蟲糞排出莖外,又別于二化螟。大螟為害造成的枯心苗,蛀孔大、蟲糞多,且大部分不在稻莖內(nèi),多夾在葉鞘和莖稈之間,受害稻莖的葉片、葉鞘部都變?yōu)辄S色。大螟造成的枯心苗田邊較多,田中間較少,別于二化螟、三化螟為害造成的枯心苗。